keywords:少儿文化艺术考级中心 少儿文化艺术考级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动态 > 考级论坛

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他认为美育有助于德育、智育与人格的完善,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且只有美才能让中国人摆脱功利和物质主义。因此,他极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说”与“美育救国”。同时,在他任职教育总长期间,颁布了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四育”方针,把“美育”列为教育宗旨之一,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空前创举。

无独有偶,20世纪世界著名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提出了健全人格的艺术教育思想,主要观点也是认为美感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艺术教育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合,能弥补个性与社会的裂缝。

如果说,20世纪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得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停留在教育的理论层面,无法得到大面积地推广和实践的话。那么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个教育思想已经在中国的少儿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积极的响应。尤其在上海,随着博物馆和美术馆数量的急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展览形式的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以及公教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美术馆越来越成为对少儿进行美感教育,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场所与平台。少儿美育也由此逐渐从学校迈向社会,变得越来越普及和广泛。

事实上,“少儿和艺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在于艺术能帮助孩子获得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促使他们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与审美的人,进而成为身心合一的完整的人;还在于少儿阶段常常被看作是一个生命力特别旺盛和创造力喷薄而出的时期,所以即便是专业的艺术家们还是经常会回望和留意少儿的艺术创作。就像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我花了4年学会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但花了一生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所谓正统教育与艺术法则之后,优秀的艺术家希望能从少儿艺术中找回他们孩提时代那种原初的生命情感和天真直率的艺术表达。


初芒计划:学会用艺术的方式真实表达自我(图1)

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他认为美育有助于德育、智育与人格的完善,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且只有美才能让中国人摆脱功利和物质主义。因此,他极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说”与“美育救国”。同时,在他任职教育总长期间,颁布了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四育”方针,把“美育”列为教育宗旨之一,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空前创举。

无独有偶,20世纪世界著名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提出了健全人格的艺术教育思想,主要观点也是认为美感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而艺术教育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合,能弥补个性与社会的裂缝。

如果说,20世纪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得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绝大部分时间只能停留在教育的理论层面,无法得到大面积地推广和实践的话。那么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以美育代宗教说”这个教育思想已经在中国的少儿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积极的响应。尤其在上海,随着博物馆和美术馆数量的急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展览形式的越来越丰富和多元,以及公教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美术馆越来越成为对少儿进行美感教育,提升艺术素养的重要场所与平台。少儿美育也由此逐渐从学校迈向社会,变得越来越普及和广泛。

事实上,“少儿和艺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在于艺术能帮助孩子获得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促使他们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与审美的人,进而成为身心合一的完整的人;还在于少儿阶段常常被看作是一个生命力特别旺盛和创造力喷薄而出的时期,所以即便是专业的艺术家们还是经常会回望和留意少儿的艺术创作。就像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我花了4年学会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但花了一生才学会像孩子一样画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所谓正统教育与艺术法则之后,优秀的艺术家希望能从少儿艺术中找回他们孩提时代那种原初的生命情感和天真直率的艺术表达。


正是基于上述这些思考,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自2018年起每年推出“初芒计划”,鼓励孩子们运用各种媒材,进行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充分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我们认为,美术馆不只是少儿进行参观学习和现场感受艺术、增进审美体验的地方;美术馆还应该成为少儿展示他们艺术才华和能力的舞台,成为他们表达自己,建立自信,获得人性尊严的平台;美术馆进而还可以成为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得以呈现、交流、沟通、互鉴、碰撞的公共场域。

人类学的研究发现,人类早期就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儿童在没有进入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其实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正如美国美学的开创者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的:“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艺术就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自我的渠道和方式。


其次,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其实都与“自我”相关。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类认识自我、表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自我、建构自我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束缚孩子们真实表达的可能性,“初芒计划”对征稿的要求非常开放和包容:不设主题,不分画种,不限尺寸,不拘形式,最大程度地取消对作品的外在限制。通过强调作品的原创性、表现力、艺术性和完整度,引导孩子们摒弃那些成人化、程式化、工艺化的作法。并鼓励他们通过真实的感知生活,来实现真情地表达。于是我们看到历届“初芒计划”入选参展的作品除了天真烂漫、朝气蓬勃之外,还有幽默、风趣、搞笑,甚至夸张、自嘲、讽刺、批评等审美趣味和风格面向。

比如黑白木刻作品《时尚发型》,出自一名12岁的小姑娘之手,她以极其夸张的版画语言,略带讽刺地刻画了一个顶着“时尚发型”的女子的丰富表情。这件作品表达得如此真实、有趣和到位,让每一位观众都相信,画面中的女子似乎确有其人,并且在其如此生动的表情背后一定有着一个属于她的故事。

比如声音装置作品《成长的烦恼》,是通过布偶各种不同身体姿态,再加上声音来叙述孩子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有的是因为被父母安排了密集的课外辅导班而失去了休息玩耍的时间而懊恼,有的是为家里的宠物突然离去而伤心,有的是因为家长整天玩手机没有关注自己而失落……

“真实表达”是艺术的核心,所以对于少儿教育来说,要通过“真实表达”的教育,让孩子们不断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使其不致埋没于人类群体的共性之中。在此基础上,学习表达自我的方式,把自我的独特性更好地展示出来,从而将自己独特的价值变成对社会的贡献。作品承载的不单是艺术,而是通过艺术传达一个真实的孩子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世界,也是阅读和了解孩子们的重要窗口。

艺术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不同方式,表达每个人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必强求一致。往往越是打动自己的、越是独一无二的,也就越能够打动别人,这是和数学等理性学科不同的。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感受因其无法量化考核,很容易被忽视。一旦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就会被视为“错误的”,从而将人部分的“自我”忽视或否定,造成生命的欠缺或失衡。因此,我们需要在理性教育之外,获得一种鼓励真实表达的教育,使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得以完整。

与此同时,人的教育要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在彰显人的个性的同时,要教育个人很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与外界实现良好的互动。赫伯·里德就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或相互性。”我们在肯定了人的独特性同时,也要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个体性只有在社会中才有价值。

因此,从小引导孩子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思考和艺术性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自信心。毋庸讳言,在少儿艺术创作中,将社会议题作为创作的主题,容易陷入概念化、脸谱化的套路之中。但多媒体影像作品《疫情的出现是坏or好?》却带给我们某种意外和惊喜。该作品不是疫情相关知识的普及,而是通过发散性的讨论,让孩子真实地观察与体会这场疫情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坏的方面,有让他们长期在家上网课,视力下降;不能与小伙伴出去玩,只能用手机聊天,孩子们只能狂发表情包来发泄心中的郁闷与愤怒之情;好的方面,比如妈妈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游戏、看综艺节目……他们利用模型尺度做成场景,并拍出这段日子的生活体验,每一帧分镜图都说明了他们在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影像的呈现,激起了很多小朋友内心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外,还在于引导孩子们辩证地、而不是单一地看待问题,同时加深他们对于一些社会议题的理解和体悟。从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少儿创作一定要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立足于他们的感受,立足于他们的思考方式,要重视少儿的情感体验和真实表达。因为孩子们不仅仅是学习者、模仿者,他们更是创造者和行动者。四届“初芒计划”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当代艺术的观念正在逐步进入少儿美术教育的领域。

比如综合媒材的装置作品《渡》,理念非常当代,并能与观众建立一种互动性,是会随着展出时间的延伸不断生长的一件好作品。一艘被搁浅在沙滩上的船,全身铺满了各种疫情信息的报纸。这艘搁浅的船如何能挣脱疫情继续前行?靠的是大家的祝福和努力。所以船的上方悬挂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千纸鹤,同时,也邀请参观者把祝福和祈愿放进船里。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也是在提示观众,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需要共同努力,船才能再度扬帆起航。这件作品可贵之处,它反映了孩子们对疫情真实的认知、感受、情绪、想象与期望,而不是概念化、成人化地表达抗疫主题。

再比如装置作品《九九归一》,这是一群学习珠算孩子们的创作,他们将抽象的珠算变得直观化和可视化,把数理的逻辑和各种可能性转化成了一种具有视觉美感的艺术品,非常形象用艺术语言的方式揭示出一种内在美。这既是艺术和科学的巧妙结合,又是科学与艺术的融会贯通,相互生辉,具有很高的智慧性和艺术性。

还有动力装置作品《绘画的机器人》,不光有吸引人的丰富多彩的外在造型,更重要的是它的外在造型与动力装置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相关性。在这里,造型不再仅仅为了美观,还有更多的功能,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你想实现的目标,你想达到的呈现效果。所以这件作品其实在探索外在造型与内在动力之间的一种关系,这里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的跨界融合。

由此可见,今天的少儿艺术教育不再是某个学科边界之下的专业性或者技艺性的学习和传授,它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综合、立体。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孩子们思维与方法,而不是风格。老师的作用是提醒和启发,是修整和支持,是包容和鼓励,如此这般,孩子才能内心充满力量地走向公众和社会。

“初芒计划”表面呈现的是孩子们的作品,背后反映的则是我们当下少儿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水平,以及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识和美育素养,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少儿艺术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比如国际主流的PBL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的STEAM教育理念等已经在少儿艺术教育实践中展开。与传统艺术教育以学科划分为依据,注重专业性学习所不同的是,上述这些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兴趣,确立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珍视他们的直觉和感知。在这基础上,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意识去收集信息和资料,注重媒材的适龄性和养成教育,通过媒材和形式的转换逐步建构起作品的概念,进而培养起孩子们对于艺术创作的信心和能力。

连续四届“初芒计划”,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能接受世界的广度远超我们想象。他们不仅向成人的过去经验学习,也向正在生成中的未来学习。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和运用,让少儿美术创作越来越多元化与当代性,并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性、实验性和前瞻性,这无疑为他们将来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攒了宝贵的经验。

人类反复尝试的教育经验表明;只有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才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开发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我们希望通过“初芒计划”这个立足于少儿美术教育的项目,来唤起全民重视基础美育,提升感性素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加健康、良性的可持续方向发展,也让孩子们未来的人生更为丰富、有趣和有意义。

keywords:少儿文化艺术考级中心 少儿文化艺术考级中心